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虽能简化流程,但操作中的细节把控直接影响消毒效果与设备寿命,需严格遵循规范,重点关注以下注意事项:
操作前,需做好设备与内镜检查。先确认设备电源、水源、排水管道连接正常,消毒药剂(如过氧乙酸、邻苯二甲醛)浓度达标,不足时及时补充更换。同时检查内镜外观,若存在破损、漏水或管腔堵塞,需先维修,避免清洗时药剂渗漏或污物残留。此外,需根据内镜类型(如胃镜、支气管镜)选择对应消毒程序,不可混用,防止程序不匹配导致消毒不彻底。
操作中,内镜安装与参数设置是关键。安装内镜时,需确保各接口密封严实,避免清洗液或消毒液泄漏,影响消毒效果且损坏设备。启动程序前,核对参数:消毒温度需符合要求(如化学消毒常为 25-35℃),时间需结合污染程度设定(普通污染按标准时长,严重污染需延长预消毒时间)。过程中不可随意中断程序,若遇异常(如报警、异响),需先停机,排查故障(如管道堵塞、药剂不足)后再重启,避免强行运行损坏设备或导致消毒失败。
操作后,需做好内镜与设备清洁。消毒完成后,及时取出内镜,用纯化水彻底冲洗 3-5 分钟,去除药剂残留,防止刺激人体组织。同时清洁设备:清空残留药剂,用清水冲洗管路,擦干设备表面,定期(如每周)对设备内部管路进行维护,避免污物堆积。记录操作信息,包括内镜编号、消毒时间、药剂浓度等,便于追溯,若发现问题可及时复盘。
此外,操作人员需做好防护,全程佩戴手套、口罩、护目镜,避免直接接触消毒药剂,防止皮肤灼伤或呼吸道刺激。严格遵守这些注意事项,才能确保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安全运行,保障诊疗安全。